以案释法388 非法解锁他人手机转账入刑案
非法解锁他人手机,秘密地窃取他人微信绑定的卡内钱款,符合【盗】窃罪的犯罪特征,其行为应当认定为D窃罪。
一.案情简介
去年1月28日,张某在路边捡到一部手机,设法解开了手机的锁屏密码,登录到手机,查到手机中有失主的身份及银卡Z件照片,随即更改了微信支付密码,把微信绑定的卡中32426.52元钱,通过在该手机上创建微信群,用抢红包的方式将32426.52元全部转出,张某自己抢到红包共计21955.01元。
法庭经审理认为,张某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构成D窃罪。鉴于张某有自首情节,退赔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被害人谅解,可以从轻处罚。判处张某徒刑1年,缓刑2年,并处罚金5万元。
二.案件的警示
非法解锁他人手机的违法犯罪手段现在很多,尽管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都以非法获取手机的账号密码为目的。获取了手机的账号密码,就可以进一步获得存在手机中信息、隐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也可以进一步实施侵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因此,法律明确规定,账号密码为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解锁他人手机,可能构成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解锁他人手机后,进一步实施侵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等行为,构成其他犯罪的,法律就会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非法解锁他人手机后,利用微信转账功能,转走已绑定银卡内资金的行为,法律上通常定性为D窃罪。这是因为,微信支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是通过输入微信支付密码指令微信公司支付,再由微信公司指令绑定银行支付,其支付密码属于资金委托管理密码,这与通过终端冒用资金所有人向银行发指令付款是不同的,属秘密窃取他人财物。
专家提醒,为防范手机泄密,不要在手机中储存涉密或重要文件,不要在微信账号中存入过多的钱,密码定期更改、开启手机丢失找回功能、不下载未检测非认证的APP、不打开和点击任何可疑的链接和弹窗等。
三. 相关法律
1. 非法解锁他人手机,秘密地窃取他人微信绑定的卡内的钱款,符合[盗]窃罪的犯罪特征,其行为应当认定为D窃罪。
2. 犯本罪量刑的标准是: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3. 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