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ernational      Domestic               Lawyer              Videos              Cases                   News          Latest regulations
慈溪律师慈溪刑事律师陈亮:以案设法529期,民间借贷责任主体的认定
来源: | 作者:慈溪刑事律师陈亮 | 发布时间: 2025-11-03 | 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民间借贷实践中,出借人出于信任或便利,有时会将款项交付给一位中间人,再由其转交给实际用款人。这种“资金通道”模式一旦发生纠纷,责任主体该如何认定?本文结合一起典型案例,对此类风险进行剖析。






                                                                 以案设法529期,民间借贷责任主体认定




 

在民间借贷实践中,出借人出于信任或便利,有时会将款项交付给一位中间人,再由其转交给实际用款人。这种“资金通道”模式一旦发生纠纷,责任主体该如何认定?本文结合一起典型案例,对此类风险进行剖析。

 

一.案子简介

 

郝某高某借钱,高某又向孟某借钱,孟某30万元钱借给了高某高某借给了郝某此后,高某每月定期通过微信或银行向孟某支付3000元。后实际用款人郝某因款项还不上实际借款人孟某出具了一份《借条》,载明向孟某借款30万元。以后高某向孟某转账5万元。因剩余25万元款项迟迟未能收回,孟某将高某告了,要求其承担还款责任。高某辩称,自己仅是中间人,真正的借款人是郝某,不应由其还款。

经审理认为,孟某将款直接交付给高某,高某接收并随即处置,此举构成了双方事实上的借贷合意。高某长期、规律地向孟某支付固定金额,符合支付利息的特征,后续的大额转账亦是对债务的履行确认。尽管郝某事后出具了借条,但并无证据证明孟某同意将债务转移给郝某。因此判决,由高某向孟某偿还剩余借款25万元。

 

二、 案子的警示作用

 

本案的判决结果对参与民间借贷的各方都敲响了警钟,清晰地揭示了“名义借款人”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1. 对于出借人而言:形式重于情面,明确主体是关键。出借资金时,绝不能仅凭人情关系或口头承诺。“谁收钱,谁负债”是法律认定还款责任的首要原则。本案中,孟某将款项直接打入高某账户,据此认定与高某成立了借贷关系。因此,出借人必须确保借款凭证(如借条)上的借款人与实际收款账户主体保持一致。如需将款项交由他人/代转,应要求实际用款人当场出具借据,或与代转人签订明确的委托转款协议,以避免后续纠纷

2. 对于名义借款人而言:莫当“过手财神”,谨慎提供账户。许多人像本案中的高某一样,出于帮助亲友的目的,轻易答应用自己的账户中转资金,却不知此举将自己置于潜在的债务人位置。一旦实际用款人丧失偿还能力,“名义借款人”将成为法律上的还款责任人。切忌因人情世故而忽视自身法律责任,如需帮忙中转,务必让出借人与实际用款人直接建立借贷关系,并留下书面证据,明确自身仅为“代转人”而非“共同借款人”

3. 对于实际用款人而言:及时直接确认债务,避免牵连他人。实际使用资金的一方,应主动、直接地向出借人出具借条等债权凭证。如果像本案中的郝某一样,在借款发生很久后才补写借条,且未与出借人、名义借款人达成明确的债务转移协议,则该借条的法律效力将大打折扣,难以改变最初的借贷格局,最终导致名义借款人承担责任后,再向其追偿,使得简单关系复杂化。

 

三、 相关法律


1.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

2. 《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一条规定:“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本案中,郝某出具借条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债务承担的要约。然而,由于没有证据证明债权人孟某明确同意由郝某取代高某成为新的债务人,因此该债务转移并未成立。高某依然是法定的还款责任人,其还款义务并未免除。

 

结语
民间借贷,重在“合意”清晰。资金流向的复杂性不应成为混淆借贷主体的理由。无论是出借人还是帮忙转款的亲友,都应当树立足够的法律风险意识,用规范的书面协议固定各方真实意图,让每一笔借款都权责分明,方能避免“帮了忙,却背上债”的无奈局面。